001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。

002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。

003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。

004惠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。昇高座。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。授無相戒。

005其時座下僧尼道俗一萬餘人。韶州刺史韋據及諸官寮三十餘人。儒士三十餘人。同請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。

006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。流行後代。與學道者承此宗旨。遞相傳授。有所依約。以為稟承。說此壇經。

007能大師言。善知識。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。

008大師不語。自淨心神。良久乃言。

009善知識淨聽。惠能慈父。本官范陽。左降遷流嶺南。作新州百姓。

010惠能幼小。父亦早亡。老母孤遺。移來南海。艱辛貧乏。於市買柴。

011忽有一客買柴。遂領惠能至於官店。客將柴去。惠能得錢。卻向門前。忽見一客讀金剛經。

012惠能一聞心明便悟。乃問客日。從何處來。持此經典。

013客答曰。我於蘄州黃梅懸東馮墓山。禮拜五祖弘忍和尚。見今在彼。門人有千餘眾。

014我於彼聽見大師勸道俗。但持金剛經一卷。即得見性。直了成佛。

015惠能聞說。宿業有緣。便即辭親。往黃梅馮墓山。禮拜五祖弘忍和尚。

016弘忍和尚問惠能曰。汝何方人。來此山禮拜吾。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。

017惠能答曰。弟子是嶺南人。新州百姓。今故遠來禮拜和尚。不求餘物。唯求作佛。

018大師遂責惠能曰。汝是嶺南人。又是獦獠。若為堪作佛。

019惠能答曰。人即有南北。佛性即無南北。獦獠身與和尚不同。佛性有何差別。

020大師欲更共議。見左右在傍邊。大師更不言。遂發遣惠能。令隨眾作務。

021時有一行者。遂差惠能於碓坊踏碓八個餘月。

022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。門人集訖。

023五祖曰。吾向與說。世人生死事大。汝等門人終日供養。只求福田。不求出離生死苦海。汝等自性迷。福門何可救汝。

024汝總且歸房自看。有智惠者。自取本性般若之智。各作一偈呈吾。

025吾看汝偈。若悟大意者。付汝衣法。稟為六代。火急急。

026門人得處分。卻來各至自房。遞相謂言。我等不須澄心用意作偈。將呈和尚。

027神秀上座是教授師。秀上座得法後。自可依止。偈不用作。

028諸人息心。盡不敢呈偈。

029時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。於此廊下供養欲畫楞伽變。并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。流行後代為記。畫人盧玲看壁了。明日下手。

030上座神秀思惟。諸人不呈心偈。緣我為教授師。

031我若不呈心偈。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。

032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。求法即善。覓祖不善。卻同凡心。奪其聖位。

033若不呈心偈。終不得法。良久思惟。甚難甚難。甚難甚難。

034夜至三更。不令人見。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。欲求衣法。

035若五祖見偈。言此偈語。若訪覓我。即云是秀作。

036五祖見偈若道不堪。自是我迷。宿業障重不合得法。聖意難測。我心自息。

037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。秉燭題作偈。人盡不和。

038偈曰。身是菩提樹。心如明鏡臺。時時勤佛拭。莫使有塵埃。

039神秀上座題此偈畢。歸房臥。並無人見。

040五祖平旦。遂換盧供奉來南廊下。畫楞伽變。五祖忽見此偈。讀訖。乃謂供奉曰。

041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。深勞遠來。不畫變相也。

042金剛經云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

043不如留此偈。令迷人誦。依此修行。不墮三惡道。依法修行人。有大利益。

044大師遂喚門人盡來。焚香偈前。令眾人見。皆生敬心。

045汝等盡誦此偈者。方得見性。依此修行。即不墮落。門人盡誦。皆生敬心。喚言善哉。

046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。問是汝作偈否。若是汝作。應得我法。

047秀上座言。罪過。實是秀作。不敢求祖。願和尚慈悲。看弟子有小智惠。識大意否。

048五祖曰。汝作此偈。見即未到。只到門前。尚未得入。

049凡夫依此偈修行。即不墮落。作此見解。若覓無上菩提。即未可得。須入得門。見自本性。

050汝且去。一兩日來思惟。更作一偈來呈吾。若入得門。見自本性。當付汝衣法。

051秀上座去數日。作不得。

052有一童子。於碓坊邊過。唱誦此偈。惠能一聞。知未見性。即識大意。

053能問童子。適來誦者。是何言偈。

054童子答能曰。爾不知大師言。生死是大。欲傳衣法。

055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。悟大意即付衣法。稟為六代祖。有一上座名神秀。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。

056五祖令諸門人盡誦。悟此偈者。即見自性。依此修行。即得出離。

057惠能答曰。我此踏碓八箇餘月。未至堂前。

058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。見此偈禮拜。亦願誦取。結來生緣。願生佛地。

059童子引能至南廊下。能即禮拜此偈。為不識字。請一人讀。

060惠能聞已。即識大意。惠能亦作一偈。又請得一解書人。於西間壁上提著。

061呈自本心。不識本心。學法無益。識心見性。即悟大意。

062惠能偈曰。菩提本無樹。明鏡亦無臺。佛性常青淨。何處有塵埃。

063又偈曰。心是菩提樹。身為明鏡臺。明鏡本清淨。何處染塵埃。

064院內徒眾。見能作此偈盡怪。惠能卻入碓坊。

065五祖忽來廊下。見惠能偈。即知識大意。恐眾人知。五祖乃謂眾人曰。此亦未得了。

066五祖夜至三更。喚惠能堂內。說金剛經。

067惠能一聞言下便悟。其夜受法。人盡不知。便傳頓法及衣。

068汝為六代祖。衣將為信稟。代代相傳法。法以心傳心。當令自悟。

069五祖言。惠能。自古傳法。氣如懸絲。若住此間有人害汝。汝即須速去。

070能得衣法。三更發去。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驛。登時便悟祖處分。

071汝去努力將法向南。三年勿弘。此法難起。

072在後弘化。善誘迷人。若得心開。汝悟無別。

073辭違已了。便發向南。兩月中間至大庾嶺。

074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。欲擬捉惠能奪衣法。來至半路。盡總卻迴。

075唯有一僧姓陳名惠順。先是三品將軍。性行麤惡。直至嶺上。來趁把著惠能。

076即還法衣。又不肯取。我故遠來求法。不要其衣。

077能於嶺上。便傳法惠順。惠順得聞。言下心開。能使惠順即卻向北化人來。

078惠能來依此地。與諸官奪道俗。亦有累劫之因。

079教是先聖所傳。不是惠能自知。願聞先聖教者。各須淨心。聞了願自除迷。如先代悟下是法。

080惠能大師喚言。善知識。菩提般若之智。世人本自有之。即緣心迷不能自悟。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。

081善知識。愚人智人。佛性本無差別。只緣迷悟不同。迷即為愚。悟即成智。

082善知識。我此法門。以定惠為本。第一勿迷言惠定別。定惠體一不二。

083即定是惠體。即惠是定用。即惠之時定在惠。即定之時惠在定。善知識。此義即是惠等。

084學道之人作意。莫言先定發惠。先惠發定。定惠各別。作此見者。法有二相。

085口說善。心不善。惠定不等。心口俱善。內外一種。定惠即等。

086自悟修行。不在口諍。若諍先後。即是迷人。不斷勝負。卻生法我。不離四相。

087一行三昧者。於一切時中。行住坐臥。常行直心是。

088淨名經云。直心是道場。直心是淨土。

089莫心行諂曲。口說法直。口說一行三昧。不行直心。非佛弟子。

090但行直心。於一切法上。無有執著。名一行三昧。

091迷人著法相。執一行三昧。直言坐不動。除妄不起心。即是一行三昧。

092若如是。此法同無清。卻是障道因緣。

093道須通流。何以卻滯。心不住法。道即通流。住即彼縛。

094若坐不動是。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。

095善知識。又見有人教人坐。看心看淨。不動不起。從此置功。迷人不悟。便執成顛。即有數百般。如此教道者。故之大錯。

096善知識。定惠猶如何等。如燈光。有燈即有光。無燈即無光。燈是光知體。光是燈之用。名即有二。體無兩般。此定惠法。亦復如是。

097善知識。法無頓漸。人有利鈍。迷即漸契。悟人頓修。識自本心。是見本性。悟即元無差別。不悟即長劫輪迴。

098善知識。我此法門。從上已來。頓漸皆立無念為宗。無相為體。無住為本。

099何明為相。無相者。於相而離相。無念者。於念而不念。無住者。為人本性。

100念念不住。前念念念後念。念念相續。無有斷絕。

101若一念斷絕。法身即是離色身。念念時中。於一切法上無住。一念若住。念念即住。名繫縛。

102於一切法上。念念不住。即無縛也。此是以無住為本。

103善知識。外離一切相。是無相。但能離相。性體清淨。是以無相為體。

104於一切境上不染。名為無念。於自念上離境。不於法上念生。

105莫百物不思。念盡除卻。一念斷即死。別處受生。

106學道者用心。莫不識法意。自錯尚可。更勸他人。迷不自見迷。又謗經法。是以立無念為宗。

107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。念上便起邪見。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。

108然此教門立無念為宗。世人離見。不起於念。若無有念。無念亦不立。

109無者無何事。念者念何物。無者。離二相諸塵勞。真如是念之體。念是真如之用。

110自性起念。雖即見聞覺知。不染萬境。而常自在。

111維摩經云。外能善分別諸法相。內於第一義而不動。

112善知識。此法門中。坐禪元不著心。亦不著淨。亦不言不動。

113若言著心。心元是妄。妄如幻故。無所著也。

114若言著淨。人性本淨。為妄念故。蓋覆真如。離妄念本性淨。

115不見自性本淨。心起著淨。卻生淨妄。妄無處所。故知著者。著卻是妄也。

116淨無形相。卻立淨相。言是功夫。作此見者。障自本性。卻被淨縛。

117若修不動者。不見一切人過患。是性不動。

118迷人自身不動。開口即說人是非。與道違背。看心看淨。卻是障道因緣。

119今既如是。此法門中。何名坐禪。此法門中。一切無礙。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。見本性不亂為禪。

120何名為禪定。外離相曰禪。內不亂曰定。外若離相。內性不亂。

121本性自淨自定。只緣境觸。觸即亂。離相不亂即定。

122外離相即禪。外不亂即定。外禪內定。故名禪定。

123維摩經云。即是豁然。還得本心。

124菩薩戒云。我本源自性清淨。

125善知識。見自性自淨。自修自作自性法身。自行佛行。自作自成佛道。

126善知識。總須自體與授無相戒。一時逐惠能口道。令善知識見自三身佛。

127於自色身。歸依清淨法身佛。於自色身。歸依千百億化身佛。於自色身。歸依當來圓滿報身佛。已上三唱。

128色身是舍宅。不可言歸。向者三身在自法性。世人盡有。

129為迷不見。外覓三世如來。不見自色身中三性佛。

130善知識。聽與善知識說。令善知識於自色身。見自法性有三世佛。此三身佛。從性上生。

131何名清淨法身佛。善知識。世人性本自淨。萬法在自性。

132思量一切惡事。即行於惡。思量一切善事。便修於善行。

133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。自性常清淨。日月常明。只為雲覆蓋。上明下暗。不能了見日月星辰。

134忽遇惠風吹散。卷盡雲霧。萬像參羅。一時皆現。世人性淨。猶如清天。

135惠如日。智如月。智惠常明。於外著境。妄念浮雲蓋覆。自性不能明。

136故遇善知識。開真法。吹卻迷妄。內外明徹。於自性中萬法皆見。一切法自在性。名為清淨法身。

137自歸依者。除不善行。是名歸依。

138何名為千百億化身佛。不思量。性即空寂。思量即是自化。

139思量惡法。化為地獄。思量善法。化為天堂。毒害化為畜生。慈悲化為菩薩。智惠化為上界。愚癡化為下方。

140自性變化甚多。迷人自不知見。一念善。智惠即生。

141一燈能除千年闇。一智能滅萬年愚。莫思向前。常思於後。常後念善。名為報身。

142一念惡。報卻千年善心。一念善。報卻千年惡滅。無常已來。後念善。名為報身。

143從法身思量。即是化身。念念善。即是報身。自悟自修。即名歸依也。

144皮肉是色身。是舍宅。不言歸依也。但悟三身。即識大意。

145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。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。善知識。一時逐惠能道。

146眾生無邊誓願度。煩惱無邊誓願斷。法門無邊誓願學。無上佛道誓願成。三唱。

147善知識。眾生無邊誓願度。不是惠能度。

148善知識。心中眾生。各於自身自性自度。

149何名自性自度。自色身中。邪見煩惱。愚癡迷妄。自有本覺性。將正見度。

150既悟正見。般若之智。除卻愚癡迷妄。眾生各各自度。

151邪見正度。迷來悟度。愚來智度。惡來善度。煩惱來菩薩度。如是度者是名真度。

152煩惱無邊誓願斷。自心除虛妄。

153法門無邊誓願學。學無上正法。

154無上佛道誓願成。常下心行。恭敬一切。遠離迷執。覺智生般若。

155除卻迷妄。即自悟佛道成。行誓願力。

156今既發四弘誓願訖。與善知識說無相懺悔。滅三世罪障。

157大師言。善知識。前念後念及今念。念念不被愚迷染。從前惡行。一時自性若除。即是懺悔。

158前念後念及今念。念念不被矯誑染。除卻從前矯誑心。永斷名為自性懺。

159前念後念及今念。念念不被疽疾染。除卻從前嫉妒心。自性若除。即是懺悔。已上三唱。

160善知識。何名懺悔。懺者終身不作。悔者知於前非。

161惡業恆不離心。諸佛前口說無益。我此法門中。永斷不作。名為懺悔。

162今既懺悔已。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。

163大師言。善智識。歸依覺。兩足尊。歸依正。離欲尊。歸依淨。眾中尊。

164從今已後。稱佛為師。更不歸依餘邪迷外道。願自三寶慈悲證明。

165善知識。惠能勸善知識。歸依三寶。佛者覺也。法者正也。僧者淨也。

166自心歸依覺。邪迷不生。少欲知足。離財離色。名兩足尊。

167自心歸依正。念念無邪故。即無愛著。以無愛著。名離欲尊。

168自心歸淨。一切塵勞妄念。雖在自性。自性不染著。名眾中尊。

169凡夫不解。從日至日。受三歸依戒。若言歸佛。佛在何處。若不見佛。即無所歸。既無所歸。言卻是妄。

170善知識。各自觀察。莫錯用意。經中只即言自歸依佛。不言歸依他佛。自性不歸。無所依處。

171今既自歸依三寶。總各各至心。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。

172善知識。雖念不解。惠能與說。各各聽。

173摩訶般若波羅蜜者。西國梵語。唐言大智惠彼岸到。

174此法須行。不在口念。口念不行。如幻如化。修行者。法身與佛等也。

175何名摩訶。摩訶者是大。心量廣大。猶如虛空。莫空心坐禪。即落無記。

176空能含日月星辰。大地山河。一切草木。惡人善人。惡法善法。天堂地獄。盡在空中。世人性空。亦復如是。

177性含萬法是大。萬法盡是自性。見一切人及非人。惡之與善。惡法善法。盡皆不捨。不可染著。由如虛空。名之為大。此是摩訶行。

178迷人口念。智者心行。又有迷人。空心不思。名之為大。此亦不是。心量大。不行是小。莫口空說。不修此行。非我弟子。

179何名般若。般若是智惠。一切時中。念念不愚。常行智惠。即名般若行。

180一念愚即般若絕。一念智即般若生。

181世人心中常愚。自言我修般若。般若無形相。智惠性即是。

182何名波羅蜜。此是西國梵音。唐言彼岸到。解義離生滅。

183著竟生滅起。如水有波浪。即是於此岸。離境無生滅。如水永長流。故即名到彼岸。故名波羅蜜。

184迷人口念。智者心行。當念時有妄。有妄即非真有。念念若行。是名真有。

185悟此法者。悟般若法。修般若行。不修即凡。一念修行。法身等佛。

186善知識。即煩惱是菩提。前念迷即凡。後念悟即佛。

187善知識。摩訶般若波羅蜜。最尊最上第一。無住無去無來。三世諸佛從中出。

188將大智惠到彼岸。打破五陰煩惱塵勞。最尊最上第一。讚最上最上乘法。修行定成佛。

189無去無住無來往。是定惠等。不染一切法。三世諸佛從中。變三毒為戒定惠。

190善知識。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惠。

191何以故。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。若無塵勞。般若常在。不離自性。

192悟此法者。即是無念無憶無著。莫起誑妄。即自是真如性。用智惠觀照。於一切法不取不捨。即見性成佛道。

193善知識。若欲入甚深法界。入般若三昧者。直修般若波羅蜜行。

194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。即得見性。入般若三昧。當知此人功德無量。經中分名讚嘆。不能具說。

195此是最上乘法。為大智上根人說。小根之人若聞法。心不生信。

196何以故。譬如大龍。若下大雨。雨於閻浮提。如漂草葉。若下大雨。雨於大海。不增不減。

197若大乘者。聞說金剛經。心開悟解。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。自用智惠觀照。不假文字。

198譬如其雨水。不從無有。元是龍王於江海中。將身引此水。令一切眾生。一切草木。一切有情無情。悉皆蒙潤。

199諸水眾流。卻入大海。海納眾水。合為一體。眾生本性般若之智。亦復如是。

200小根之人聞說此頓教。猶如大地草木。根性自小者。若被大雨一沃。悉皆自到。不能增長。

201小根之人。亦復如是。有般若之智。與大智之人亦無差別。因何聞法即不悟。緣邪見障重。煩惱根深。猶如大雲蓋覆於日。不得風吹。日無能現。

202般若之智。亦無大小。為一切眾生自有。迷心外修覓佛。未悟自性。即是小根人。

203聞其頓教。不假外修。但於自心。令自本性常起正見。煩惱塵勞眾生。當時盡悟。猶如大海。納於眾流。小水大水合為一體。即是見性。

204內外不住。來去自由。能除執心。通達無礙。心修此行。即與般若波羅蜜經本無差別。

205一切經書及文字。小大二乘。十二部經。皆因人置。因智惠性故。然能建立。

206若無世人。一切萬法本無不有。故知萬法本從人興。一切經書因人說有。

207緣在人中有愚有智。愚為小人。智為大人。迷人問於智者。智人與愚人說法。令使愚者悟解心開。迷人若悟解心開。與大智人無別。

208故知不悟。即是佛是眾生。一念若悟。即眾生是佛。

209故知一切萬法。盡在自身心中。何不從於自心。頓見真如本性。

210菩薩戒經云。我本源自性清淨。識心見性。自成佛道。即時豁然。還得本心。

211善知識。我於忍和尚處。一聞言下大悟。頓見真如本性。是故將此教法流行後代。今學道者頓俉菩提。各自觀心。令自本性頓悟。

212若不能自悟者。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。何名大善知識。解最上乘法。直示正路。是大善知識。是大因緣。

213所為化道。令得見佛。一切善法。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。

214三世諸佛十二部經。在人性中本自具有。不能自性悟。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。

215若自悟者。不假外善知識。若取外求善知識。望得解說。無有是處。

216識自心內善知識。即得解脫。若自心邪迷。妄念顛倒。外善知識即有教授。救不可得。

217汝若不得自悟。當起般若觀照。剎那間。妄念俱滅。即是自真正善知識。一悟即至佛地。

218自性心地。以智惠觀照。內外明徹。識自本心。若識本心。即是解脫。既得解脫。即是般若三昧。悟般若三昧。即是無念。

219何名無念。無念法者。見一切法。不著一切法。遍一切處。不著一切處。

220常淨自性。使六識從六門走出。於六塵中不離不染。來去自由。即是般若三昧。

221自在解脫。名無念行。莫百物不思。當令念絕。即是法傳。即名邊見。

222悟無念法者。萬法盡通。悟無念法者。見諸佛境界。悟無念頓法者。至佛位地。

223善知識。後代得吾法者。常見吾法身不離汝左右。

224善知識。將此頓教法門。同見同行。發願受持。如事佛故。終身受持而不退者。定入聖位。

225然須傳受將從上已來默然而付衣法。發大誓願。不退菩提。即須分付。若不同見解。無有志願。在在處處。勿妄宣傳。

226損彼前人。究竟無益。若愚人不解。謾此法門。百劫萬劫千生。斷佛種性。

227大師言。善知識。聽吾說無相頌。令汝迷者罪滅。亦名滅罪頌。頌曰。

228愚人修福不修道。謂言修福而是道。布施供養福無邊。心中三業元來造。

229若將修福欲滅罪。後世得福罪元在。若解向心除罪緣。各自性中真懺悔。

230若悟大乘真懺海。除邪行正即無罪。學道之人能自觀。即與悟人同一例。

231大師令傳此頓教。願學之人同一體。若欲當來覓本身。三毒惡緣心中洗。

232努力修道莫悠悠。忽然虛度一世休。若遇大乘頓教法。虔誠合掌志心求。

233大師說法了。韋使君官寮僧眾道俗。讚言無盡。昔所未聞。

234使君禮拜。白言。和尚說法實不思議。弟子尚有少疑。欲聞和尚。望意和尚大慈大悲。為弟子說。

235大師言。有疑即聞。何須再三。

236使君問。法可不是西國第一祖達磨祖師宗旨。大師言。是。

237使君問。弟子見說。達磨大師化梁武帝。帝問達磨。朕一生未來。造寺布施供養。有功德否。

238達磨答言。並無功德。武帝惆悵。遂遣達磨出境。未審此言。請和尚說。

239六祖言。實無功德。使君朕勿疑達磨大師言。武帝著邪道。不識正法。使君問。何以無功德。

240和尚言。造寺布施供養。只是修福。不可將福以為功德。功德在法身。非在於福田。

241自法性有功德。平直是德。佛性外行恭敬。若輕一切人。吾我不斷。即自無功德。

242自性虛妄。法身無功德。念念德行。平等直心。德即不輕。

243常行於敬。自修身即功。自修身心即德。功德自心作。

244福與功德別。武帝不識正理。非祖大師有過。

245使君禮拜。又問。弟子見僧道俗。常念阿彌大佛。願往生西方。願和尚說。得生彼否。望為破疑。

246大師言。使君聽。惠能與說。世尊在舍衛國。說西方引化。經文分明。去此不遠。只為下根說遠。說近只緣上智。

247人自兩種。法無兩般。迷悟有殊。見有遲疾。迷人念佛生彼。悟者自淨其心。

248所以佛言。隨其心淨。則佛土淨。

249使君。東方但淨心無罪。西方心不淨有愆。

250迷人願生東方西方。悟者所在處並皆一種。

251心但無不淨。西方去此不遠。心起不淨之心。念佛往生難到。

252除十惡即行十萬。無八邪即過八千。但行直心。到如彈指。

253使君但行十善。何須更願往生。不斷十惡之心。何佛即來迎請。

254若悟無生頓法。見西方只在剎那。不悟頓教大乘。念佛往生路遙。如何得達。

255六祖言。惠能與使君移西方剎那間。目前便見。使君願見否。

256使君禮拜。若此得見。何須往生。願和尚慈悲。為現西方。大善。

257大師言。徜見西方。無疑即散。大眾愕然。莫知何是。

258大師曰。大眾大眾。作意聽。世人自色身是城。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。外有五門。內有意門。

259心即是地。性即是王。性在王在。性去王無。

260性在身心存。性去身壞。佛是自性作。莫向身外求。

261自性迷。佛即眾生。自性悟。眾生即是佛。慈悲即是觀音。喜捨名為勢至。

262能淨是釋迦。平直是彌勒。人我是須彌。邪心是大海。煩惱是波浪。毒心是惡龍。塵勞是魚鱉。虛妄即是神鬼。三毒即是地獄。愚癡即是畜生。

263十善是天堂。無人我。須彌自倒。除邪心。海水竭。煩惱無。波浪滅。毒害除。魚龍絕。

264自心地上覺性如來。放大智惠光明。照曜六門清淨。照破六欲諸天。

265下照三毒若除。地獄一時消滅。內外明徹不異西方。不作此修如何到彼。

266座下問說。讚聲徹天。應是迷人了然便見。使君禮拜讚言。善哉善哉。普願法界眾生。聞者一時悟解。

267大師言。善知識。若欲修行。在家亦得。不由在寺。在寺不修。如西方心惡之人。在家若修行。如東方人修善。但願自家修清淨。即是西方。

268使君問。和尚。在家如何修。願為指授。

269大師言。善智識。惠能與道俗作無相頌。盡誦取。依此修行。常與惠能一處無別。

270頌曰。說通及心通。如日至虛空。惟傳頓教法。出世破邪宗。

271教即無頓漸。迷悟有遲疾。若學頓教法。愚人不可悉。

272說即須萬般。合離還歸一。煩惱暗宅中。常須生惠日。

273邪來因煩惱。正來煩惱除。邪正悉不用。清淨至無餘。

274菩提本清淨。起心即是妄。淨性於妄中。但正除三障。

275世間若修道。一切盡不妨。常見在已過。與道即相當。

276色類自有道。離道別覓道。覓道不見道。到頭還自懊。

277若欲覓真道。行正即是道。自若無正心。暗行不見道。

278若真修道人。不見世間過。若見世間非。自非卻是左。

279他非我有罪。我非自有罪。但自去非心。打破煩惱碎。

280若欲化愚人。是須有方便。勿令彼有疑。即是菩提見。

281法元在世間。於世出世間。勿離世間上。外求出世間。

282邪見出世間。正見出世間。邪正悉打卻。菩提性宛然。

283此但是頓教。亦名為大乘。迷來經累劫。悟則剎那間。

284大師言。善智識。汝等盡誦取此偈。依偈修行。去惠能千里。常在能邊。此不修。對面千里。

285各各自修。法不相持。眾人且散。惠能歸漕溪山。眾生若有大疑。來彼山問。為汝破疑。同見佛世。

286合座官寮道俗。禮拜和尚。無不嗟嘆。善哉大悟。昔所未聞。嶺南有福。生佛在此。誰能得知。一時盡散。

287大師往漕溪山。韶廣二州行化四十餘年。若論門人。僧之與俗。三五千人說不盡。

288若論宗指。傳授壇經。以此為依約。若不得壇經。即無稟受。

289須知去處。年月日姓名。遞相付囑。無壇經稟承。非南宗弟子也。

290未得稟承者。雖說頓教法。未知根本。修不免諍。

291但得法者。只勸修行。諍是勝負之心。與道違背。

292世人盡傳南能北秀。未知根本事由。

293且秀禪師。於南荊府堂陽縣玉泉寺住持修行。惠能大師。於韶州城東三十五里漕溪山住。

294法即一宗。人有南比。因此便立南北。

295何以漸頓。法即一種。見有遲疾。見遲即漸。見疾即頓。法無漸頓。人有利鈍。故名漸頓。

296神秀師常見人說。惠能法疾直指路。秀師遂喚門人僧志誠曰。

297汝聰明多智。汝與吾至漕溪山。到惠能所禮拜。但聽莫言吾使汝來。

298所聽得意旨記取。卻來與吾說。看惠能見解與吾誰疾遲。汝第一早來。勿令吾怪。

299志誠奉使歡喜。遂半月中間。即至漕溪山。見惠能和尚禮拜。即聽。不言來處。

300志城聞法。言下便悟。即契本心。起立即禮拜。

301白言。和尚。弟子從玉泉寺來。秀師處不德契悟。聞和尚說。便契本心。和尚慈悲。願當教示。

302惠能大師曰。汝從彼來。應是細作。志誠曰。未說時即是。說乃了即不是。

303六祖言。煩惱即是菩提。亦復如是。

304大師謂志誠曰。吾聞汝禪師教人。唯傳戒定惠。和尚教人戒定惠如何。當為吾說。

305志誠曰。秀和尚言戒定惠。諸惡不作名為戒。諸善奉行名為惠。自淨其意名為定。此即名為戒定惠。彼作如是說。不知和尚所見如何。

306惠能和尚答曰。此說不可思議。惠能所見又別。志誠問何以別。

307惠能答曰。見有遲疾。志城請和尚說所見戒定惠。

308大師言。如汝聽吾說。看吾所見處。心地無非自性戒。心地無亂是自性定。心地無癡自性是惠。

309能大師言。汝師戒定惠勸小根之人。吾戒定惠勸上人。得吾自性。亦不立戒定惠。

310志誠言。請大師說。不立如何。

311大師言。自性無非無亂無癡。念念般若觀照。常離法相。有何可立。

312自性頓修。無有漸次。所以不立。

313志誠禮拜。便不離漕溪山。即為門人。不離大師左右。

314又有一僧名法達。常誦法華經七年。心迷不知正法之處。來至漕溪山禮拜。

315問大師言。經上有疑。大師智惠廣大。願為除疑。

316大師言。法達。法即甚達。汝心不達。

317經上無癡。汝心自邪。而求正法。吾心正定即是持經。

318吾一生已來。不識文字。汝將法華經來。對吾讀一遍。吾聞即知。

319法達取經到。對大師讀一遍。六祖聞已。即識佛意。便與法達說法華經。

320六祖言。法達。法華經無多語。七卷盡是譬喻因緣。

321如來廣說三乘。只為世人根鈍。經聞分明。無有餘乘。唯一佛乘。

322大師。法達。汝聽一佛乘。莫求二佛乘。迷卻汝性。經中何處是一佛乘。吾汝與說。

323經云。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緣故。出現於世。已上十六字是正法。

324此法如何解。此法如何修。汝聽吾說。

325人心不思。本源空寂。離卻邪見。即一大事因緣。

326內外不迷。即離兩邊。外迷著相。內迷著空。於相離相。於空離空。即是不迷。

327若悟此法。一念心開。出現於世。心開何物。開佛知見。

328佛猶如覺也。分為四門。開覺知見。示覺知見。悟覺知見。入覺知見。

329開示悟入上。一處入即覺知見。見自本性即得出世。

330大師言。法達。吾常願一切世人。心地常自開佛知見。莫開眾生知見。

331世人心邪。愚迷造惡。自開眾生知見。世人心正。起智惠觀照。自開佛知見。

332莫開眾生知見。開佛知見即出世。

333大師言。法達。此是法華經一乘法。向下分三。為迷人故。汝但於一佛乘。

334大師言。法達。心行轉法華。不行法華轉。心正轉法華。心邪法華轉。

335開佛智見轉法華。開眾生智見被法華轉。大師言。努力依法修行。即是轉經。

336法達一聞言下大悟。涕淚悲泣白言。和尚。實未曾轉法華。七年被法華轉。已後轉法華。念念修行佛行。

337大師言。即佛行是佛。其時聽人。無不悟者。

338時有一僧。名智常。來漕溪山。禮拜和尚。問四乘法義。

339智常問和尚曰。佛說三乘。又言最上乘。弟子不解。望為教示。

340惠能大師曰。汝自身心見。莫著外法相。元無四乘法。人心量四等。

341法有四乘。見聞讀誦是小乘。悟解義是中乘。依法修行是大乘。

342萬法盡通。萬行俱備。一切無離。但離法相。作無所德。是最上乘。

343乘是最上行義。不在口諍。汝須自修。莫問吾也。

344又有一僧。名神會。南陽人也。至漕溪山禮拜。

345問言。和尚坐禪。見亦不見。

346大師起把。打神會三下。卻問神會。吾打汝。痛不痛。

347神會答言。亦痛亦不痛。六祖言曰。吾亦見亦不見。

348神會又問。大師何以亦見亦不見。

349大師言。吾亦見。常見自過患。故云亦見。亦不見者。不見天地人過罪。所以亦見亦不見也。汝亦痛亦不痛如何。

350神會答曰。若不痛。即同無情木石。若痛。即同凡夫。即起於恨。

351大師言。神會向前。見不見是兩邊。痛不痛是生滅。汝自性且不見。敢來弄人。神會禮拜。更不言。

352大師言。汝心迷不見。問善知識覓路。汝心悟自見。依法修行。

353汝自迷不見自心。卻來問惠能見否。吾不自知。代汝迷不得。

354汝若自見。代得吾迷。何不自修。問吾見否。

355神會作禮。便為門人。不離漕溪山中。常在左右。

356大師遂喚門人法海、志誠、法達、智常、志通、志徹、志道、法珍、法如、神會。

357大師言。汝等拾弟子近前。汝等不同餘人。吾滅度後。汝各為一方頭。

358吾教汝說法。不失本宗。舉三科法門。動用三十六對。出沒即離兩邊。說一切法。莫離於性相。

359若有人問法。出語盡雙。皆取法對。來去相因。究竟二法盡除。更無去處。

360三科法門者。蔭界入。蔭是五蔭。界十八界。入是十二入。

361何名五蔭。色蔭受蔭相蔭行蔭識蔭是。

362何名十八界。六塵六門六識。

363何名十二入。外六塵。中六門。何名六塵。色聲香味觸法是。何名六門。眼耳鼻舌身意是。

364法性起六識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。

365六門六塵。自性含萬法。名為含藏識。思量即轉識。

366生六識出六門六塵。是三六十八。

367由自性邪。起十八邪。由自性正。起十八正。

368若惡用即眾生。善用即佛。用由何等。由自性。

369對外境無情對有五。天與地對。日與月對。暗與明對。陰與陽對。水與火對。

370語言法相有十二對。有為無為。有色無色對。有相無相對。有漏無漏對。色與空對。動與淨對。清與濁對。凡與聖對。僧與俗對。老與少對。大大與小小對。長與短對。高與下對。

371自性起用對有十九對。邪與正對。癡與惠對。愚與智對。亂與定對。戒與非對。直與曲對。實與虛對。嶮與平對。煩惱與菩提對。慈與害對。喜與嗔對。捨與慳對。進與退對。生與滅對。常與無常對。法身與色身對。化身與報身對。體與用對。性與相有情無情對。此是十九對也。

372言語與法相有十二對。外境無情有五對。自性起用有十九對。都合成三十六對法也。

373此三十六對法。解用通一切經。出入即離兩邊。

374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對。共人言語。出外於相離相。入內於空離空。著空即惟長無名。著相即惟長邪見。執空之人有謗法。

375直言不用文字。既云不用文字。大不合言語。言語即是文字。

376自性上說空。正語言本性不空。迷自惑。語言除故。

377暗不自暗。以明故暗。暗不自暗。以明變暗。以暗現明。來去相因。三十六對亦復如是。

378大師言。十弟子。已後傳法。遞相教授一卷壇經。不失本宗。不稟授壇經。非我宗旨。如今得了。迎代流行。得遇壇經者。如見吾親授。

379拾僧得教授已。寫為壇經。遞代流行。得者必當見性。

380大師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滅度。七月八日。喚門人告別。

381大師先天元年於新州國恩寺造塔。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。

382大師言。汝眾近前。吾至八月。欲離世間。汝等有疑早問。為汝破疑。當令迷者盡悟。使汝安樂。吾若去後。無人教汝。

383法海等眾僧聞已。涕淚悲泣。唯有神會。不動亦不悲泣。

384六祖言。神會小僧卻得善不善等。毀譽不動。餘者不得。數年山中。更修何道。

385汝今悲泣。更有阿誰。憂吾不知去處在。若不知去處。終不別汝。

386汝等悲泣。即不知吾處。若知去處。即不悲泣。

387性無生無滅。無去無來。汝等盡坐。吾與如一偈。真假動淨偈。汝等盡誦取。

388見此偈意。與吾意同。依此修行。不失宗旨。僧眾禮拜。請大師留偈。敬心受持。

389偈曰。一切無有真。不以見於真。若見於真者。是見盡非真。

390若能自有真。離假即心真。自心不離假。無真何處真。

391有情即解動。無情即不動。若修不動行。同無情不動。

392若見真不動。動上有不動。不動是不動。無情無佛種。

393能善分別相。第一義不動。若悟作此見。則是真如用。

394報知學道者。努力須用意。莫於大乘門。卻執生死智。

395前頭人相應。即共論佛義。若實不相應。合掌令歡喜。

396此教本無諍。無諍失道意。執迷諍法門。自性入生死。

397眾僧既聞。識大師意。更不敢諍。依法修行。一時禮拜。即知大師不永住世。

398上座法海向前言。大師。大師去後。衣法當付何人。

399大師言。法即付了。汝不須問。吾滅後二十餘年。邪法撩亂。惑我宗旨。有人出來。不惜身命。弟佛教是非。豎立宗旨。即是吾正法。

400衣不合傳。汝不信。吾與誦先代五祖傳衣付法誦。

401若據第一祖達摩頌意。即不合傳衣。聽吾與汝頌。頌曰。

402第一祖達摩和尚頌曰。吾本來唐國。傳教救迷清。一花開五葉。結果自然成。

403第二祖惠可和尚頌曰。本來緣有地。從地種花生。當本元無地。花從何處生。

404第三祖僧璨和尚頌曰。花種雖因地。地上種花生。花種無生性。於地亦無生。

405第四祖道信和尚頌曰。花種有生性。因地種花生。先緣不和合。一切盡無生。

406第五祖弘忍和尚頌曰。有情來下種。無情花即生。無情又無種。心地亦無生。

407第六祖惠能和尚頌曰。心地含情種。法雨即花生。自悟花情種。菩提果自成。

408能大師言。汝等聽。吾作二頌。取達摩和尚頌意。汝迷人依此頌修行。必當見性。

409第一頌曰。心地邪花放。五葉逐根隨。共造無明葉。見被業風吹。

410第二頌曰。心地正花放。五葉逐根隨。共修般若惠。當來佛菩提。

411六祖說偈已了。放眾生散。門人出外思惟。即知大師不久住世。

412六祖後至八月三日食後。大師言。汝等著位坐。吾今共汝等別。

413法海問言。此頓教法傳受。從上已來。至今幾代。

414六祖言。初傳受七佛。釋迦牟尼佛第七。大迦葉第八。阿難第九。末田地第十。

415商那和修第十一。優婆鞠多第十二。提多迦第十三。佛陀難提第十四。佛陀密多第十五。脅比丘第十六。富那奢第十七。馬鳴第十八。毘羅長者第十九。龍樹第二十。

416迦那提婆第二十一。羅侯羅第二十二。僧迦那提第二十三。僧迦那舍第二十四。鳩摩羅馱第二十五。闍耶多第二十六。婆修盤多第二十七。摩拏羅第二十八。鶴勒那第二十九。師子比丘第三十。

417舍那婆斯第三十一。優婆堀第三十二。僧迦羅第三十三。須婆蜜多第三十四。南天竺國王子第三子菩提達摩第三十五。唐國僧惠可第三十六。僧璨第三十七。道信第三十八。弘忍第三十九。惠能自身當今受法第四十。

418大師言。今日已後。遞相傳受。須有依約。莫失宗旨。

419法海又白。大師今去。留付何法。令後代人。如何見佛。

420六祖言。汝聽。後代迷人但識眾生。即能見佛。若不識眾生。覓佛萬劫不得見也。

421吾今教汝。識眾生見佛。更留見真佛解脫頌。

422迷即不見佛。悟者即見。法海願聞。代代流傳。世世不絕。

423六祖言。汝聽。吾汝與說。後代世人。若欲覓佛。但識佛心眾生。即能識佛。即緣有眾生。離眾生無佛心。

424迷即佛眾生。悟即眾生佛。愚癡佛眾生。智惠眾生佛。

425心險佛眾生。平等眾生佛。一生心若險。佛在眾生中。

426一念悟若平。即眾生自佛。我心自有佛。自佛是真佛。

427自若無佛心。向何處求佛。

428大師言。汝等門人好住。吾留一頌。名自性真佛解脫頌。

429後代迷人。行此頌意。即見自心自性真佛。與汝此頌。吾共汝別。

430頌曰。真如淨性是真佛。邪見三毒是真魔。邪見之人魔在舍。正見之人佛則過。

431性中邪見三毒生。即是魔王來住舍。正見忽除三毒心。魔變成佛真無假。

432化身報身及淨身。三身元本是一身。若向身中覓自身。即是成佛菩提因。

433本從化身生淨性。淨性常在化身中。性使化身行正道。當來圓滿真無窮。

434婬性本是清淨因。除婬即元淨性身。性中但自離五欲。見性剎那即是真。

435今生若悟頓教門。悟即眼前見世尊。若欲修行云覓佛。不知何處欲求真。

436若能心中自有真。有真即是成佛因。自不求真外覓佛。去覓總是大癡人。

437頓教法者是西流。救度世人須自修。今報世間學道者。不於此見大悠悠。

438大師說偈已了。遂告門人曰。汝等好住。今共汝別。吾去已後。莫作世情悲泣。而受人弔問錢帛。著孝衣。即非聖法。非我弟子。

439如吾在日一種。一時端坐。但無動無淨。無生無滅。無去無來。無是無非無住。但然寂淨即是大道。

440吾去已後。但依法修行。共吾在日一種。吾若在世。汝違教法。吾住無益。

441大師云此語已。夜至三更。奄然遷化。大師春秋七十有六。

442大師滅度之日。寺內異香氳氳。經數日不散。山崩地動。林木變白。日月無光。風雲失色。

443八月三日滅度。至十一月。迎和尚神座於漕溪山葬。

444在龍龕之內。白光出現。直上衝天。二日始散。韶州刺使韋據立碑。至今供養。

445此壇經。法海上座集。上座無常。付同學道漈。道漈無常。付門人悟真。悟真在嶺南漕溪山法興寺。見今傳受此法。

446如付此法。須得上根之心。信佛法。立大悲。持此經。以為依承。於今不絕。和尚本是韶州曲江縣人也。

447如來入涅槃。法教流東土。共傳無住。即我心無住。此真菩薩。說直示。行實喻。唯教大智人。示旨依。凡度誓。修行修行。遭難不退。遇苦能忍。福德深厚。方授此法。

448如根性不堪。材量不得。雖求此法。建立不得者。不得妄付壇經。告諸同道者。令知蜜意。

449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。

450大乘志三十。大聖志四十。大通志五十。大寶志六十。大法志七十。大德志八十。

451清之藏志三十。清持藏志四十。清寶藏志五十。清蓮藏志六十。清海藏志七十。大法藏志八十。

452此是菩薩法號。

453